庚子年十一月初七
2020年12月21日,冬至。
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
冬至,十一月中。
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
冬至,
在我国古代,
被当做一个较大的传统节日,
俗称“冬节”“长至节”“亚岁”等,
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
而且有庆贺的习俗。
冬 至 物 候
一候蚯蚓结,二候麋角解,三候水泉动。
蚯蚓结丨传说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,
冬至时阳气虽已开始萌动,
但阴气仍然控制大局,
土中的蚯蚓感阴气大盛而仍然蜷缩着身体。
麋角解丨古人认为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,
麋因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
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。
水泉动丨由于阳气初生,
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一丝温热。
画梅数九,诗意消寒
冬至日起,就算进“九”了,在冬至民间有贴绘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。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“日历”,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、好看的日历。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,所以才叫做“九九消寒图”。从冬至算起,以九天作一单元,连数九个九天,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。
九九消寒图的种类很多,有“写九”和“画九”之分。画消寒图,一方面是为了计算过去的九九日数,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有趣的消寒娱乐活动。
“画九”中的梅花消寒图则比较浪漫和美观,称为素梅图。就是画一枝素梅,枝上画梅花九朵,每朵有九个花瓣,共九九八十一瓣,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,代表“数九天”的八十一天,每过一天就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个花瓣或一朵,花瓣尽而九九出,九尽春深,冬去春来。染完的素梅不但十分好看,而且犹如一幅精心构思、技法独特的梅花图。古时百官在冬至日上朝毕后,互拜礼仪时还会素梅“九九消寒图”相互雅赠。
冬 至 养 生
冬至如果只吃饺子那可亏大了,
牢记“三句话”
让你一冬不生病~
冬至重暖头
不忘护胸背
搓耳保安康
老年人、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,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的耐寒能力较差,切记做好头部防寒。
1.外出戴上保暖的帽子、围巾,并避免顶风行走。
2.夜间睡觉勿蒙头。否则会因空气不流通而致使人呼吸到的氧气减少,导致胸闷、出汗甚至从睡梦中惊醒,加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。
前胸后背在数九寒天最应悉心呵护,因为这里有着肺、心脏、脾胃等重要脏器,万一受寒,心脏病、咳嗽哮喘、胃痛腹泻就会让你“难过一冬”。
1.随时加件衣。最好能穿件背心或马甲;夜间起床时披件衣服,防止“夜风”。
2.女性要注意,少穿低腰裤,不要为了“线条”而丢了健康。
中医认为“肾开窍于耳”,冬至后,气血运行不畅或肾阳虚的人,耳朵易生冻疮。常按摩耳朵,助于肾脏保健和气血顺畅,常用方式是拉耳垂、提耳尖和摩耳廓。
摩耳垂
用两手的拇指、食指同时按摩耳垂,先将耳垂揉捏、搓热,然后向下拉耳垂15-20次,发热发烫为度。
提耳尖
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,适量提拉耳尖,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,以微微发热为度。
摩耳轮
拇指位于耳轮内侧,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,揉搓2-5分钟,再往上提揪,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。
冬 至 诗 词
《江城子·龙阳观冬至作》
元代尹志平
六阴消尽一阳生。
暗藏萌。雪花轻。
九九严凝,河海结层冰。
二气周流无所住,
阳数足,化龙升。
《邯郸冬至夜》
白居易
邯郸驿里逢冬至,
抱膝灯前影伴身。
想得家中夜深坐,
还应说着远行人。
《小至》
杜甫
天时人事日相催,
冬至阳生春又来。
刺绣五纹添弱线,
吹葭六琯动飞灰。
岸容待腊将舒柳,
山意冲寒欲放梅。
云物不殊乡国异,
教儿且覆掌中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