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

极简养生,只需牢记这9个字

(浏览量:183)


养生,当下颇为时髦的一个话题。“健脾粥”、“祛湿膏”、“艾灸贴”、“枸杞水”,从中老年到青少年,从大城市到小村庄,貌似在养生这个领域没有“代沟”,也没有“国界”。

可是,养生可能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!因为中医是讲究辨证的一门学问。夸张一点说,中医的关键不是治病而是辨证思维,故而有“不为良相则为良医”的说法。如果辨证搞错了,可能真的会帮倒忙。

关于辨证,简单理解就是“对证下药”。打个比方,喝水解渴就是对证,“喝”大米饭解渴显然就是“吃错药”了。




那么“发烧退烧”是不是对证下药呢?

——不一定!

因为发烧的原因有很多种,比如积食发烧,它是由于吃得太多使肠胃负担过重,食物囤积发热所致。治疗积食发烧的方法是消食化积、清肠通便,若只是一味地退烧,那显然是帮了倒忙了。


那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,开篇提到的大家常用的“健脾粥”“祛湿膏”“艾灸贴”“枸杞水”有没有“对证”呢?

——不一定!这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才能搞清楚的事情。


那么对于绝大部分不懂中医的人群,到底该怎样正确养生呢?




🔹莫跟风🔹

现在的养生观念、养生产品,可以说是层出不穷,以前不知道还好,至少不会纠结。现在网络互联,大家接收到的信息繁冗驳杂,让太多人不知所措。

就单拿喝水这件事来说:

“每天最少八杯水”

“湿气太重的人要少喝水”

“口渴即喝,小口抿之”

“晨起一大杯水可以清肠道”

“早起牛饮会损耗阳气”

……

天呐!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?其实在这种情况下,纠结是没有用的,它只会扰乱我们的心神,损耗我们的精气。


碎片化知识传播的时代确实让我们利用了很多零碎的时间,也长了很多见识,可是这些知识往往难成体系,让人“一知半解”,这也是导致我们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纠结的根本原因。

说到养生,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,素素建议大家还是要深入地学习了解,才能更好地养护我们的生命。如果实在不懂,也没有时间,可以去请教那些深谙养生之道的朋友们,切不可盲目跟风。




🔹睡好觉🔹

阁主说:“养生方法千千万,睡不好觉全白干。

一个好的睡眠,可以消除疲劳,恢复体力,积蓄精力,康复机体,增强免疫力,延缓衰老。而且,深度睡眠还能帮你变瘦。其实肥胖的原因并不只是大家所熟知的脂肪过多,有一大部分是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的,体内的水湿、垃圾、废物排不出去,堆积在体内就形成了 “肥肉”,深度睡眠时身体会集中精力进行代谢和修复,不仅能瘦身,还可以预防很多慢性疾病。


21:00~23:00  为三焦经当令

23:00~01:00  为胆经当令

01:00~03:00  为肝经当令

03:00~05:00  为肺经当令

05:00~07:00  为大肠经当令 


三焦经当令之时,它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出入;胆经肝经当令之时,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体内外失衡的状态;肺经当令之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,此时我们进入深度睡眠可以更好的分配人体的气血运行;大肠经当令之时,也正是天亮起床的时候了,此时大肠进入兴奋状态,它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渣滓污秽。


所以,我们一定要睡个好觉。而睡好觉的前提就是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:每天晚上困了倒头就睡,早晨到点自然醒来。当然,这个生物钟要慢慢养成,睡不着的朋友们可以先把手机设置成自动关机,辅以一些助眠的小方法,比如泡脚、按摩、冥想等等,养成习惯就好了。




🔹常知足🔹

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说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?

但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精神基本上都是外散的,想要的太多,想管的也不少。但问题是想要的得不到,得到了不珍惜。想管呢又没能力,能管的别人又不听。每天都活在纠结、烦恼之中。殊不知心中一分纠结,气血就有一分障碍,身上就多了一分疾病。与饮食不节制、睡眠不规律相比,这个才更要命。学会“知足”和“无忧”,是整个养生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环。

静下心来想一想,其实人的物质需求真的很简单。再有钱、有权、有势的人,也是“一日三餐,夜卧一床。”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又岂止这些,甚至比以前的皇宫贵族生活要好上千倍万倍,可是烦恼怎么丝毫没有减少呢?

原因就是物质再富足也不能填补精神的贫瘠,而精神的成长远比物质的积累要困难得多,所以,若想保证身心健康,我们必须知足、知止,就像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告诉我们的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 集中精力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,才是养生、达生的精髓之所在。

点击右上角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