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

猝死频发的时代,我们学中医难道是用来起死回生的吗?!

(浏览量:108)


最近因为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不幸猝死的消息,健康话题又成为了全网的热议。

“原来生命竟如此脆弱!”这是很多人发出的感慨。

 

最近几年,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不绝于耳。


2019年10月21日,上海漫画家“回首而已”(笔名)由于过度劳累,发生心源性猝死。年仅26岁。


2019年6月28日,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,享年48岁。


2017年2月,途牛旅游网预订中心副总经理李波因心肌梗塞离世,年仅44岁。


2016年6月,前阿里巴巴集团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总监欧吉良猝死,年仅34岁。


2016年6月,天涯副主编金波猝死,年仅34岁。


2016年10月,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突发心梗猝死,年仅44岁。

 

很多猝死者在死神降临之前,都曾接受到身体出现过警示信号,疼痛、心慌、不明原因的疲乏。但都选择了顾不得。

为什么呢?在这个时代,超负荷运转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,野心、焦虑是两大主要动力,除此之外还有娱乐至上、口腹之欲等等太多太多的诱惑。

而身体健康和这些比起来是那么平淡乏味,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它忘在了脑后。

有一个妈妈说,曾经她参加过一个心理沙龙,老师让每个人写出自己目前最大的愿望,大家有写职位晋升的,有写旅游计划的,有些股票升值的,有写爱情顺逐的,有写面试通过的……

但没有一个想起身体健康。

可想而知,当这些事项和健康产生冲突的时候,我们会有千百个理由,把健康往后放。

最近总是头晕,不去管,继续工作,今天心脏有点慌了,没关系,继续加班,多少人都是用着最贵的眼霜,熬着最深的夜,买着最贵的保险,加着最长的班。

也不是完全不管身体,但总是想着把这个段阶段忙完了,再好好休息休息,等实现财务自由后,再好好保养下身体……

在健康面前,我们总像个任性的孩子,总觉得每一次耍赖,健康都会一再包容,过去了就没事了,没想到有一天健康突然走远。

我们一位董氏特效穴学员,爷爷临终前,来问我有什么穴方能把爷爷救回来,我问她你早学了,为什么不早点用?

她说老人家不信,她也没有信心,也没有时间练,就一直拖着。


我非常感叹,我们学习,难道是用来起死回生的吗?

一个人是否能活着,是有许多因素决定的,也许身体到了这个地步,死亡是最自然的结果。

学中医是我们给家人平时调理疾病,保健身体的,让我们自己和每个家人朋友都能健健康康活着,活得质量高一点。

不是到了最后一刻再临时抱佛脚的呀!

如果她能想办法克服阻力,早点给老人调理身体,又何至于此?

所以真正起到作用的,不是各种方法,而是我们在意识中,有没有对生命的珍视,对健康的敬畏。


不到死亡来临的最后一刻,我们往往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。而这时再回过头看以前的种种心态,真是渺小得可笑。

还记得那个罹患癌症的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吗?她曾在《此生未完成》中写到:


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,你会发现,任何的加班,给自己太多的压力,买房买车的需求,这些都是浮云,如果有时间,好好陪陪你的孩子,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,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,和相爱的人在一起,蜗居也温暖。


若天有定数,我过好我的每一天就是。若天不绝我,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: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地做蝂捊。名利权情,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,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。”



李开复在经历过淋巴癌后,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纪录片《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》,他在片尾的演讲中把自己的感悟归纳为七个死亡学分:


第一个学分,就是健康无价。我在平时的生活里热爱美食,不爱睡觉,每天晚上回来急回邮箱,真正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,健康失去了就是什么都是没有了。


年轻人该在保障睡眠、压力、运动、饮食四点达到及格的前提下,去拼搏工作。


生死事大,我们往往只有在生死关头,才懂得尊重生命,尊重健康。在此之前想钳住惯性的闸门太难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面对死亡,还要把自己的经历、感悟说出来,不就是为了给我们启发,让我们在还有余地回转的时候能够悬崖勒马,不要再重复他们的错误吗!



或许一些人可能还会觉得身不由己。的确,每个人面临的现实生活压力都不同。


有的人是真的压力大,不仅有自己的事业、工作,还要负责子女的教育、老人的赡养。


有些人情况会好些,另一半能承担不少压力,有的人还有老人帮衬着,有些人的压力大也跟自己缺乏自律,不知如何有效管理时间有关。


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尽管都不一样,但只要真的有所明白了健康无价、生命无价后,都是可以找到回旋的余地的。


如果有机会,我建议大家可以经常到陵园走走。这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,所以在这里能让我们暂时超脱现实的境遇,狂心得以停歇。


我们可以看看墓碑上每一个长眠于此的人,想想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生,如果他们活过来,会对我们说什么样的话,就能沉静下来。


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下自己的生命,明白什么才是真的,什么才是假的。



也有很多人认为,自己也很重视健康啊!会去很高端的私立医院体检,会买很多昂贵的保健品,但健康最重要的其实正是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点点滴滴的小习惯。


要知道所有的病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


熬夜、饮食不节、不当运动、过度思考、各种情绪过度,行房过度,最开始只是阴阳的偏额,当偏额越来越大,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量变到质变,发展成病,乃至大病。


尤其像感冒这样的病,大家千万不要小瞧,如果感冒后不能好好休息,得不到正确的治疗,往往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能发展。


而且有些病表面上看像感冒的症状,其实不是感冒。央视曾经报道一则新闻,四川的某医院院长突感身体不适,当时以为患上了感冒,并没有在意。


但几天过去,感冒症状加重,被医院确诊为爆发性心肌炎,即刻送进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。但他很快出现心脏停搏现象,最终因爆发性心肌炎并发症颅内出血医治无效去世。


病毒性心肌炎,一开始表现出来的也是感冒症状,其实心脏已经出现了问题,如果这时候不去关注,还继续工作,那肯定就会出大问题。


可见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,何为敬畏生命、敬畏健康?


就是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,以及一些认知、思维上的误区,更不能忽视自己身体发传来的信号,要做到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

死亡的确可以让人成长到很多,但不是成长就一定要遭受大病、濒临死亡。


如果我们能从他人的经历中去反思自己,得到启示,就能让自己和家人、朋友少走很多弯路,少经历一些困苦,这样活着不是更好一些吗?
点击右上角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