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脾相关、痰瘀相关
心主血,脾统血,脾气旺盛,生血功能正常,则心有所主。
脾胃损伤,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,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,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运,致脉道不畅,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不宁;气虚日久,可致心阳虚弱,阳虚则寒邪易乘;津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,使心血虚少,久则脉络瘀阻。
另一方面,脾主运化,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,氤氲生湿,湿浊弥漫,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,胸闷、气短乃作;湿浊凝聚为痰,痰浊上犯,阻痹胸阳,闭塞心脉则胸痹疼痛乃生。痰瘀相关,痰可致瘀,瘀可致痰,痰瘀互结。
此外,岭南土卑地薄,气候潮湿,故临床多见气虚痰浊型病症。
邓老提出“心脾相关”、“痰瘀相关”之论,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,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,还认为气滞可导致血瘀,气虚亦可致瘀。
调脾护心
在五脏之中,邓老尤其重视脾胃,因脾为后天之本、气血生化之源。借用明代张景岳的话:“五脏中皆有脾气,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”,故“善治脾者,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,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。”在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上,邓老都把护脾补脾理脾作为重要原则。
邓老认为,治病应当辨证求本,注重顾护正气,尤其是脾胃之气,不可诛伐太过,故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。脾胃健运则湿不聚,痰难成,亦为除痰打下基础。
除痰法是冠心病治疗中一种通法,是针对标实而设的,通过除痰可以通阳,有利于心阳的恢复,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。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法则,视具体情况权衡而用。
在心悸的治疗上,邓老主张治病求本,辨病与辨证相结合,喜用调脾护心、益气除痰法治疗心悸,取得良好的疗效。
调理脾胃治胸痹:
· 健运中气法,以香砂六君子汤、桂枝汤、丹参饮合方化裁;
· 调脾养血法,以归脾汤为主;
· 醒脾化湿法,以三仁汤、藿朴夏苓汤、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;
· 健脾涤痰法,以黄连温胆汤、小陷胸汤加减;
· 温阳理中法,以附子理中汤加味。
医 案
医案一
患者,男,70岁
患者8月余前在旅游时突发胸前区闷痛,即在当地医院就诊,行冠脉造影示:“冠脉三支病变,前降支、回旋支闭塞”,诊为急性心肌梗塞,经治疗病情好转,建议其行冠脉搭桥术,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拒绝。此后仍有反复胸前区闷痛不适,多为劳力时诱发,持续10一15分钟,服硝酸甘油后能缓解。近4天患者又觉胸闷不适,伴咳嗽,气促,动则加甚,双下肢浮肿。
入院症见:神清、疲倦,胸闷,咳嗽,痰白,气促,动则加甚,双下肢轻度浮肿,口干,纳、眠欠佳,不能平卧,二便尚调。舌淡暗、苔白微浊,脉细数。
查体:双肺呼吸音粗,闻中量干啰音及少量湿啰音,心率110次/分,闻早搏7~8次/分,心尖区闻杂音,双下肢I度浮肿。
心电图示:窦性心动过速,陈旧前壁心肌梗塞,左前半支传导阻滞,频发房早、室早,心肌劳累。X线胸片示:慢支肺气肿,主动脉硬化,符合冠心病诊断。心脏彩色B超示:左室前间隔、前壁、下壁、尖段心肌变薄,运动低平,EF:25%。
诊断:
中医:胸痹,气虚痰癖。
西医:冠心病,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,心律失常(频发房早、室早),慢性心功能不全,心功能w级。
治疗:
中医治以涤痰活血,汤药予温胆汤加丹参、桃仁、川芍等,并予静脉滴注灯盏花针剂,口服通冠、固心胶囊,配合西医强心、利尿、扩血管、抗心律失常等治疗,患者双下肢浮肿消,早搏消失,但仍有胸闷、气促,动则加甚,不能平卧,需24小时持续静滴硝酸甘油。
入院第5天邓老查房,患者神清,疲倦,少气乏力,胸前区有憋闷感,动则喘促,不能平卧,咳嗽,痰少色白,纳呆。面色无华,唇色淡暗,准头尚亮,舌质淡暗、舌边见齿印及癖点疲斑、舌底脉络迂曲紫暗、苔薄白微腻,左脉弦、右脉紧涩。辨证为气虚痰痕阻脉,治予益气涤痰活血,以温胆汤加减:竹茹、枳壳、橘红、法半夏、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五爪龙、炙甘草、丹参、三七。服3剂后,患者胸闷、气促减轻,精神好转,面有华色,不再用硝酸甘油及持续静脉滴注。
3天后邓老复诊,患者胸闷偶有发作,活动时少许气促,咳嗽、痰白,纳呆,大便干结,舌淡暗、苔微浊,脉滑寸弱。邓老认为患者气虚之象明显,应加强益气,于上方白术、五爪龙加量,加火麻仁,另予人参炖服。进3剂后,病情进一步好转,胸闷偶有发作,无咳嗽、气促,胃纳增,大便调。复查心电图示: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,左前半支传导阻滞。
5天后出院,以原方续进10剂巩固疗效,嘱患者忌肥甘饮食,戒烟酒,以防复发。随访半年,病情稳定。
按
邓老认为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,正虚(心气虚和心阴虚)是本病的内因,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。气虚、阴虚、痰浊、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。一般的冠心病以气虚(阳虚)而兼痰浊者为多见。
本案患者气虚、痰浊证候明显,胸闷痛多劳力时发,为耗伤心神,心脾气虚,脉络不通,脾失健运,痰湿内阻,治当调脾护心,涤痰通络。
治疗冠心病属气虚痰浊者,邓老喜用温胆汤加参。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,丹参活血化察,温胆汤除痰利气,条达气机。
邓老使用该方时,喜用橘红代陈皮以加强开胸之力;轻用竹茹,不在清热,意在除烦宁心,降逆消痞;用枳壳代枳实,意在宽中又防枳实破气伤正。因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,只顾通阳,并非久宜,故加党参益气固本,标本同治。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5一18g,多用反致补滞,不利于豁痰通癖。
随证加减:脾气虚弱可合四君子汤,气虚明显加黄芪、五爪龙,或人参(另炖),或嚼服人参;兼阴虚不足可合生脉散;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;兼高血压加决明子、珍珠母;兼高脂血症加山楂、何首乌、麦芽;兼肾阳虚加淫羊藿;兼血虚者加黄精、桑寄生、鸡血藤。
医案二
患者,女,40岁
心慌心跳,胸前区郁闷半月,2月前因受凉感冒,头痛鼻塞,自服康泰克等,上述症状消失,但仍有咽部不适。至半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后始出现心慌心跳,胸前区郁闷不适,EKG示:偶发室性早搏,服用心血康、肌苷等,症状未见缓解。3天后至空军总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示:频发单纯性早博,诊为病毒性心肌炎,经予抗病毒口服液等药物治疗,效果不明显,遂来我院求诊而收入院。
入院症见:神清,疲倦乏力,胸闷,心慌心跳,时作时止,眠差,纳一般,二便调,舌淡黯边有齿印,苔少脉结代。
查体: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啰音,心界不大,心率66次/分,律欠齐,可闻及早搏2~3次/分,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。
血常规、ASO、ESR均无明显异常。彩色心脏BUS超声:各房室腔均不大,各心瓣膜形态及活动尚可,左室心肌心尖部内膜两处增厚,回声增强,有瘢痕形成,运动减弱。超声诊断:心肌炎改变。ECT:静态心肌显像示心肌前壁病变。
既往史: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年,经治疗病情稳定;有慢性咽喉炎史多年,经治常复发;有青霉素、链霉素、海鲜等过敏史。平素工作劳累。
入院后邓老查房,四诊合参,其临床特点为:患者为中年妇女,奔波劳累,神清,面色晦滞,准头欠光泽,疲倦乏力,心悸胸闷时作时止,纳一般,眠差,口干,二便调,舌淡黯边有齿印,苔少脉结代。
诊断:
中医:心悸,气阴两虚,痰瘀内阻;
西医:心肌炎,心律失常,频发室性早搏。
治疗:
第一阶段:扶正祛邪,治以补益气阴、养心安神为主,佐以祛瘀通脉,方以炙甘草汤加减,配合中成药宁心宝、生脉液、滋心阴口服液、灯盏花素片治疗。药用:炙甘草、生地、麦冬、阿胶、桂枝、党参、麻仁、大枣、生姜。水煎服,日1剂,共服5天。
第二阶段:(入院第5天)。经上述治疗,精神好转,偶有心慌心跳胸闷,纳眠可,无口干,二便调,舌淡黯边有齿印,苔薄白脉涩。查体:心率81次/分,律欠齐,可闻早搏1~2次/分。EKG示:大致正常。气阴已复,痰瘀渐显,治法以益气养阴,豁痰祛瘀通脉为法,原方去生姜,加法半夏、茯苓、丹参、桃仁,加强豁痰祛瘀通脉之力,水煎服,日1剂,共服4天。
第三阶段:(入院第9天)。精神好,心慌心跳胸闷偶作,纳、眠尚可,二便调,舌淡黯苔稍腻脉细涩。心率78次/分,律欠齐,可闻及早搏1~2次/分,上药养阴太过,痰瘀更明显,当改予益气健脾涤痰祛瘀通脉为主,药用:竹茹、枳壳、橘红、茯苓、法半夏、太子参、白术、田七、火麻、炙甘草、五爪龙、丹参。水煎服。
患者守方服20天,诸症消失,纳、眠可,二便调,舌淡红苔薄脉细,心率80次/分,律齐,24h动态心电图示:窦性心律,偶发室性早搏,仅见原发室早4次,出院。
按
心肌炎心律失常、室性早搏表现为,心慌心跳,难以自止,伴胸闷,当属中医学之心悸范围。
“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”(《伤寒论》原文117条)。在《伤寒论》中,炙甘草汤用以治气血不足、心阴阳虚之脉结代,心动悸证,与本例辨证相符,故加以援用。
方中以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,通经脉,利血气为主药,配人参大枣补益中气,化生气血,并配桂枝、生姜辛甘通阳复脉。又配阿胶、生地、麦冬、麻仁以滋阴养血。使得阴阳得平,脉复而悸自止。但服药病未能痊愈,邓老认为乃因其除气阴虚外,当兼痰瘀之实邪,且滋阴助痰有助邪之嫌,故阴复后,则将治法改为益气涤痰祛瘀为主。
邓老认为广东省地处岭南,气候潮湿,极易聚湿生痰,加之当今社会转型,工作生活习惯改变,社会竞争激烈,生活压力升高,日夜生活规律打破,且多恣食膏粱厚味,劳逸不当,忧思多虑,事不从心,使气阴虚耗,或早衰,脏气亏虚,痰浊内蕴,闭塞脉络,气滞血瘀。故痰为瘀之初,瘀为痰之果,痰瘀交结,使病情缠绵。
因此,痰是心疾之病理基础,而脾是生痰之源,是心疾的关键环节。若脾胃健运,湿不聚,痰难成,瘀不生,气血生化源源不绝,心脉充盈,气血流畅,心神自安。
故邓老治心疾重在益气健脾除痰,痰去瘀除。用温胆汤加减,意在益气健脾涤痰祛瘀,使邪去,胸中清阳得以正位,心神得养而神自安,从而获得良好疗效。但仍保留有炙甘草汤之意(太子参、火麻仁、炙甘草),以助脉复,且防再伤阴。